隨著3G帶來的移動寬帶需求激增,承載數據業務的分組域設備重要性愈發凸顯。
華為在HSPA已廣泛部署的歐洲,核心網分組域設備進入幾乎所有國家,搶占了分組域核心網設備的先機。
傳統通信核心網主要分為承載數據業務的分組域及承載話音業務的電路域,此前由于移動業務量較小,分組域設備不受關注。而隨著3G帶來的移動寬帶需求激增,這部分設備重要性愈發凸顯。
事實上,未來在LTE/SAE網絡架構下,所有業務都將基于IP承載,核心網的電路域將逐步消失,只保留分組域,這一市場已經引起眾多巨頭的關注。
3G激發的藍海
這一細分市場出現前,是設備企業漫長的等待。仍以
華為為例,伴隨核心網概念的提出,其從1997年就開始投入進行分組域核心網研發,但是,與核心網電路域部分解決語音IP承載的移動軟交換不斷突飛猛進形成鮮明對比,分組核心網市場卻一直不溫不火。
“
華為從1997年開始投入核心網分組域,至今已經超過十年,之前一直未能看到市場起色,直到去年才開始看到勝利的曙光。”
華為分組核心網產品線總裁徐偉忠表示。用他的話說,此前,“業務量沒多少,設備拿過來就能用”。
改變的契機是3G,尤其是HSPA、HSPA+等移動寬帶技術的陸續部署,以及移動寬帶數據卡的上量。“2007年,德國電信T-Mobile全德國的分組核心網數據流量也就幾G,隨著3G業務的快速發展,到2008年,其移動寬帶業務量提高了一倍,同時預測未來幾年將很快超過百G,這個數據已經遠遠超過其此前的預測。”徐偉忠介紹說。
而T-Mobile也是
華為的突破點。2008年,憑借大容量高性能的解決方案優勢,
華為一舉拿下T-Mobile歐洲五國(德國、英國、荷蘭、奧地利、捷克)的分組核心網合同。相比基站等無線接入側設備,運營商對于核心網設備替換更為謹慎。德國電信對
華為設備的采用使得
華為在歐洲風生水起,此后陸續獲得西班牙電信、Orange、TeliaSonera等運營商的認可。今年,
華為再次獲得德國電信在歐洲另外三個國家的合同,目前,其核心網分組域設備幾乎進入全歐所有國家。
從出貨量上看,從2003年開始出貨到2007年前,
華為分組域核心網設備共出貨1億用戶容量,而2008年這一數字提高到2.1億戶,截至今年三季度更是達到3.4億戶。“就移動網絡發展而言,我們判斷,從1998-2008年是移動話音的時代,而今后十年將是移動寬帶的時代。”徐偉忠說。
在國內,徐偉忠表示,未來2-3年,隨著3G用戶數的提高,國內分組核心網的網絡流量將是現在的30-50倍。這一點已初現端倪。雖然目前TD-SCDMA用戶僅100余萬,但據中國移動數據部高念書近日介紹,其數據流量同比08年增長超過180%。
分組域破解智能管道命題
事實上,運營商對核心網分組域的重視不僅由于其是未來業務演進對網絡的帶寬提出了更高要求,還在于其對于成功運營移動寬帶的意義。“講到移動寬帶,人們往往第一反應是無線接入,但是作為連接無線側和骨干網的橋梁,核心網對業務的控制作用非常關鍵。”徐偉忠說。據徐偉忠介紹,除了容量及投資保護外,德國電信、西班牙電信、沃達豐等歐洲主要運營商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怎樣通過分組網絡的控制和管理,實現管道的精細化運營。
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寬帶化,中國移動等國內運營商也鑒于固定寬帶通道化導致的流量收入不匹配,提出了建設智能通道的發展思路,而分組核心網的業務控制恰恰是運營商破解智能管道命題的基礎。
事實上,移動寬帶相比固定寬帶,對于業務控制有著更迫切的需求。“固網的用戶接入點是確定的,因此其投資也是可控的,而移動寬帶無法預知用戶的位置并進行針對性的網絡投資,不建設智能管道的移動寬帶是不可想象的。”徐偉忠說。
目前,運營商在開展3G等移動寬帶業務感受到的最大瓶頸是,用戶上量后由于分享帶寬導致的體驗下降,而通過分組域核心網針對區域的策略配置,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如,對商務區及商務區中的重點客戶優先帶寬接入。
對于運營商管道智能化,徐偉忠的建議是重點圍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實現原有啞管道的可視化運維和管理;其次,實現基于用戶、基于業務和基于用戶位置等的精細化管控;最后,充分發揮自身網絡的能力,運營商可以與第三方SP/CP合作,進行精細化運營,構建良性可盈利的寬帶網絡。徐偉忠同時也強調,這三點不是漸進式的,可以同時進行。
寬帶、智能、融合大勢所趨
在獲得T-Mobile等歐洲運營商的認可后,通過與他們的交流合作,
華為于今年2月在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提出了IPN2.0的概念。“運營商看到后都非常感興趣。”徐偉忠說。此后,IPN2.0相繼進入T-Mobile、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挪威電信Telenor以及亞太地區的運營商,菲律賓Digitel、馬來西亞Digi、新加坡MobileOne等。
“給運營商在網絡上帶來價值,是IPN2.0贏得運營商的關鍵。比如,通過可視化報表系統,運營商可以更好地看清楚網絡的狀態,分析并了解整個網絡。”徐偉忠表示。
具體而言,
華為提出的IPN2.0核心理念包括寬帶、智能和融合,而這也代表了分組域核心網的發展方向。在寬帶方面,據徐偉忠介紹,
華為GGSN設備的單節點容量分別支持30G、60G,SGSN設備的單節點容量目前可支持10G,并可升級到20G,這是其他廠家同類型設備的10-15倍;在智能方面,
華為在原有IPN基礎上加入了用戶報表服務器(SUR)和策略計費規則功能(PCRF),結合IPN原有功能,實現了移動寬帶業務從可視,到可管理,再到可盈利的閉環管理;在融合方面,
華為支持2G/3G/HSPA/Wi-Fi共接入,只需軟件升級即可平滑演進到SAE。
“IPN2.0從理念到解決方案,
華為已經陸續推出了新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后續在這方面,
華為將持續投入,不斷推出滿足運營商需求的解決方案。”徐偉忠介紹道。
搶占分組域核心網先機的
華為目前在存量市場上已經進入全球前兩位,在新增市場上更是一路領先。僅在策略計費方面的改進就為
華為贏得多項合同。如,7月3日,Telenor與
華為簽訂挪威分組核心網全網部署PCRF合同,
華為主設備突破Telenor集團總部所在地。8月18日,Vodafone集團宣布
華為成為Vodafone全球PCRF設備短名單供應商。
而
華為的技術積累也使其足以保證未來的市場份額。
華為的下一代移動核心網SAE專利提案數名列行業第二,截至目前,其提交了1500余篇SAE提案,與其LTE提案數持平。2009年初,
華為憑借對LTE/SAE網絡演進的深刻理解和技術積累,被北歐運營商TeliaSonera選為合作伙伴,簽訂了全球第一個LTE/SAE商用合同。同年,
華為被中國移動選定為上海世博會TD-LTE示范網合作伙伴,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供最新的4G網絡覆蓋,使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體驗到全新的移動數據業務。
中國3G市場的啟動不僅使傳統通信設備出貨量激增,也在催生新的細分市場,比如分組域核心網。“我們預計,未來2-3年,國內分組網絡的流量將達到現有流量的30-50倍?,F網小容量、粗放式的管道將無法適應要求,因此,分組域核心網明后年在國內將迎來快速發展階段,我們在海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信心幫助國內運營商建設一張精品移動寬帶網。”徐偉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