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市場的寒冬,光纖業即將迎來整合高潮
市場形勢嚴峻
2001年以來,在網絡泡沫破滅、全球經濟不景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世界光纖需求下降,加上自2002年起,我國國內光纖生產廠家由1999年的8家猛增為19家(包括中外合資企業),驟然間拉起了150條生產線,年產能也由原來的800萬芯公里上升到了2500萬芯公里左右,遠遠高于當時的市場需求量。另外受國內電信業分拆和重組的影響,2003年以來電信行業投資大量削減,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網通和中國聯通等運營商基本都沒有大的項目上馬。而在我國光通信領域,許多廠商生產仍集中在低端產品,利潤相對較低,更易受外部環境波動的影響。
此外,國外一些光纖生產商為繼續擴大或占領中國市場,消化其過剩產能,不斷采取各種手段,以極其不公平的貿易做法,低價向中國傾銷光纖。在國外產品大規模的低價沖擊下,國內光纖廠商的狀況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惡化——這其中也包括南京華新藤倉、成都中住、富通昭和、上海朗訊、西古光纖等合資企業。截至2002年,進口光纖所占中國光纖市場的份額為41.36%,差不多吞噬了整個市場的半壁江山。
國內廠商欲尋轉機
這樣一來,國內光纖產業更是步履維艱。中國本土企業在國外產品傾銷的沖擊下雪上加霜。從2001年開始,國內光纖企業的開工率、銷售、庫存、銷售利潤、價格、稅前利潤、投資收益、就業等指標均呈惡化趨勢。以國內龍頭武漢長飛為例,公司實際產量不到其總產能的1/3,而由于生產線停工,公司近兩、三年來進行了大量裁員。
目前,國內光纖光纜行業的上市公司包括中天科技(600522)、長江通信(600345)、烽火通信(600498)、法爾勝(000890)、匯源通信(000586)、永鼎光纜(600105)、特發信息(000070)、亨通光電(600487)以及兆維科技(600658)。受行業不景氣的影響,這些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差強人意。事實上,國內光纖光纜行業上市公司業績的大幅下滑早在2002年就已經開始了,其中,長江通信、烽火通信、法爾勝、兆維科技、特發信息、中天科技等公司已先后拉響了業績警報。
由于目前光纖光纜產業正處于低谷期,國內光纖廠商都在尋求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通過技術創新,特別是盡快掌握預制棒的制造技術,國內廠商將會提高自身檔次,有利于與國外廠商展開競爭。而有條件的廠商也正尋求與國外光纖巨頭的合作機會,以求依托知名品牌,實現共同發展。
然而另一方面,雖然從2003年以來光通信市場逐步復蘇,但是光纖光纜產品供大于求的現狀短期難以改變。也許有觀點認為,既然目前的光纖價格已是跌無可跌,甚至已有所回升,那么該行業復蘇在即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現實的情況是,目前國內企業是全行業嚴重開工不足,均是接單生產,一旦預期產品價格上漲,許多企業便會加大開工率,這樣一來市場又會嚴重飽和,光纖價格亦會再度回落。以武漢長飛為例,其年產能是1000萬芯公里,而目前國內光纖市場的年需求量僅為900萬芯公里。也就是說,只要武漢長飛開足馬力就足以滿足全國的需求。據預測,未來三年國際光纖市場需求量增幅將達到6%~7%,但截至2003年底,我國擁有光纖產能3500余萬芯公里,而需求量僅在1400萬芯公里左右。
行業整合勢在必行
顯然,中國光纖光纜產業要走出內外交困之境,必須選擇整合。有專業人士預測,未來幾年,國內光纖行業格局將會出現集團分化,第一集團將由康寧、德拉克/阿爾卡特、藤倉組成。此集團的經濟和技術實力最強,產業鏈條最完整,品牌號召力也最強,而從現在的整合趨勢來分析,第一集團之外的光通信企業將逐步被并購、或合資,甚至被淘汰。
從地域分布上看,中國的光纖企業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和江蘇兩省。如今,德拉克/阿爾卡特和藤倉兩大巨頭就是著重對這兩個地區的光纖企業進行爭奪,而康寧則回避了與前兩者的正面沖突,將重心放在北京和上海這兩個地區。顯然,從成本上來看,康寧后續存在生產基地向內陸地區轉移的壓力,所以,今后康寧亦極有可能加入到對長江流域光纖企業的爭奪戰之中。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中國光纖行業的整合,將在一段時間內呈現出“三國”混戰的局面。而日本藤倉要和其他巨頭搶占中國市場,烽火通信等國內實力最強的光通信企業不可能被忽略。應該說,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光纖光纜行業最終將走向整合,將會出現3-4個較大的集團相對壟斷的格局。
作者:中國證監會注冊分析師 余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