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纖光纜產業何時走出低迷?
記者近日從業內權威人士處獲悉,2005年關將近,但我國光纖光纜企業的“苦日子”絲毫不見出頭跡象。行業“巨頭”武漢長飛和烽火通信面對市場競爭的加劇、跨國強敵的圍剿,利潤不斷下滑。而其他一些企業更是徘徊在虧損的邊緣或陷入虧損之中。
為什么出現這個局面?機制、體制、技術、管理等等問題困繞著產業,而產能遠高于市場需求總是揮之不去的痛。中國通信企業協會通信電纜光纜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肖人齡告訴記者,我國光纜生產企業的數量雖然已經從最高峰時的200余家減少到現在的50家左右,產業集中度大大提高,但據估計目前我國光纜產能大約是市場需求的3倍;光纖市場的情形也基本相同,不算進口光纖給市場帶來的影響,供過于求的比例也在兩倍以上。如何在低迷中尋找出路,是擺在我國光纖光纜企業面前的首要問題。
市場環境有待優化
由于產能嚴重過剩,光纖光纜企業難免惡性價格競爭,甚至以低于成本價搶拼市場,結果造成產品質量嚴重下滑,最終影響通信網絡的可靠性。據報道,某電信運營商對12家企業提供的光纜產品進行質量檢測,結果8家產品是不合格的;還有運營商反映,因光纜的老化和退化等原因,1997年買的光纜產品已經不能被測試儀器辨認,理論壽命25年的產品只用了8年,給運營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院士評價說,光纜產品是通信網絡的基本媒介,如果傳輸媒介跨掉了,那么通信網絡肯定會全部癱瘓。盡管每年光纖光纜的市場總額不過30多億元,但是一旦網絡癱瘓,造成的損失將難以用一個簡單的數據來描述。
今年以來,我國光纖光纜產品的價格仍然在低位運行,普通單模光纖的平均價格在每公里95元左右,光纜的價格也很低,常規產品平均每公里只有200元左右。但是,近年來,與光纖光纜生產有關的通用原材料,如化工產品、鋼材以及能源的價格都有較大幅度的上漲,這就使我國光纖光纜企業的處境更加困難,企業的贏利能力大大降低,許多企業都處在微利和無利的狀態,這給我國光纖光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許多不能忽視的隱患。面對當前的形勢,中國通信學會光通信委員會主任、烽火科技集團總工程師毛謙認為,整個光纖光纜行業應該勤練內功,培育和優化市場環境。肖人齡也強調,有關行業協會要牽頭對市場環境進行整頓,特別是要進行行業自律。
專家強調,目前光纖光纜產業出現的不規范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的嚴重供過于求,但是,缺乏相應的法規制約也是造成市場不規范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有實力有規模的企業都在爭當“領頭羊”,但如果僅僅以規模、產值、市場占有率等統計指標來看問題還不夠。一家合格的產業領頭羊企業應當是能夠把握產業的導向,維護、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形成共贏局面,而不是壟斷產業,把其他企業都“殺死”——其實這在國內也不太可能辦到。
整合勢在必行
在市場需求短期內不能有根本性增長的情況下,產業的整合和產能的降低就成為唯一的出路。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長陳金橋認為,在未來我國的光纖光纜產業中,具有技術優勢,掌握光纖預制棒技術,同時光纖光纜也能夠占較大市場份額的企業才有可能在產業整合中取得主導地位。中國通信企業協會通信電纜光纜專業委員會最近的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光纖光纜產業的整合已經開始,市場形勢的嚴峻在某種程度上加快了產業整合的步伐。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光纖光纜產業過去小、散、弱的局面已經開始有所改變,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形成了若干個國內知名的光纖和光纜品牌。國內生產規模前五名的光纜生產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60%以上,我國規模最大的光纖企業的光纖產量已經位列世界第三名,有三家企業跨入世界光纜生產企業的前十名。這表明,我國光纖光纜產業的產業集中度已經相當高,具備了進一步進行產業整合的條件。
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錫洲曾對媒體表示,光纖光纜市場的激烈競爭已持續了二三年,眼下還看不出市場轉暖的任何跡象,光纖光纜的價格仍然很低,幾乎所有的光纖光纜企業都在保本點左右“苦熬”。曾幾何時,行業“老大”徐錫洲也不得不發出“光纖光纜行業的出路在哪里”的呼吁。
徐錫洲已經意識到,整合是光纖光纜行業走出困境的重要選擇。如果此時不主動整合,就有被跨國巨頭“吃掉”的危險。實際上國外光纖光纜企業已經先行一步,古河、康寧、朗訊在光纖光纜業務方面的整合,德拉克與阿爾卡特在光纖光纜業務方面的整合,都是很好的榜樣。徐錫洲坦陳,在國內,雖然也有一些整合,但客觀地看,這樣的整合規模甚小,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光纖光纜企業的格局。
不過整合說著容易做到難。武漢東湖開發區管委會有關人士表示,武漢長飛與烽火科技的產品線很多是重復的,但真要讓這兩家企業整合,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企業各有各的“小算盤”,整合還有很多障礙。
專家認為,目前,光纖光纜產品的趨同化非常嚴重,光纖光纜企業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通過尋找資產重組等方式解決產業趨同問題,促進產業健康發展,避免慘烈的惡性競爭。沒有死就沒有生,與其等到市場競爭來洗牌,倒不如有意識地走資本運作之路,走產業聯盟之路,形成市場供求平衡。
遙望產業鏈上游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杰說,近年來,我國光纖光纜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但不可否認,相對于我國的光纜生產和開發水平,我國的光纖預制棒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突破,目前,我國每年的光纖預制棒進口量仍然是相當大的,有統計表明,國產光纖預制棒使用量只占國內市場需求量的30%到40%。同時,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在核心技術方面國內企業還比較缺乏。
鄔賀銓院士強調,我國光纖光纜企業應盡快掌握產業上游的高端技術。從技術上講,我國的光纖業大多數停留在買棒拉絲的階段,科技含量低,利潤空間小。在光纜制作的光纖預制棒、拉絲、成纜這三個過程中,利潤的比率大概是7∶2∶1,因此利潤的絕大部分為光纖預制棒公司拿走。由于光纖預制棒的技術獲得和形成生產規模都很難,并且外國大公司由于市場的因素對該技術進行了封鎖,造成我國的光纖制造業受制于人總的態勢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觀。所以,激烈的市場競爭態勢迫使國內廠商必須盡快掌握類似光預制棒等產業上游的高端技術,并形成規?;彤a業化。
肖人齡秘書長認為,我國光纖光纜企業目前還存在一個市場地域拓展的局限性,普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國內市場,而在國際市場的開拓上表現不佳。另外自主知識產權問題也十分迫切,我國光纖光纜的自主知識產權狀況明顯存在不足。
因此,國內光纖光纜廠商要進一步調整結構,完善產業鏈,向高端產品傾斜,建立自己的知識產權產品,以抗衡全球化競爭的沖擊。國內光纖光纜廠商在立足國內,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要努力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拉美、非洲、中東等新興和未飽和市場,以尋求光纖光纜產業的光明道路。
低迷時節好練功?
光纖光纜產業能否“浴火重生”?
近幾年,我國光纖光纜市場嚴重供過于求,競爭日趨殘酷和白熱化。為數眾多的中小光纖光纜企業為了生存,在品牌和技術均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只能借助價格手段來爭取市場份額。低價之下,少數企業以次充好,影響了產品的質量和企業的信譽,也給通信企業用戶的通信安全帶來了長期潛在威脅,同時加劇了用戶對國產光纖產品的不信任,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危機關頭,行業內的大企業能否“扭轉乾坤”?他們的表現好像有些令人失望。盡管我國主要的光纖光纜企業所采用的大多是國際一流的設備,特別是近年來新引進的生產線,包括拉絲生產線都是國際最先進的產品,從裝備和檢測設備的技術水平上看,我國光纖光纜企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他們在國內奪不回高端市場,更不用說去闖蕩國際市場了。
市場低迷的時候,產業能否趁機整合?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我國電信運營商在網絡建設和采購管理方面日益規范化,光纜采購已經基本采用集中招標的方式進行,這對改善我國光纖光纜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運營商在招標中日益重視光纜生產企業的綜合實力,對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國光纖光纜產業走向理性和成熟的步伐。此時,中國的光纖產業寄希望行業大調整,優勝劣汰,使產業整體向著具有成本優勢、技術優勢和資本優勢的企業集中,通過市場的力量將供求關系拉回到基本平衡狀態。
當然,光等待市場的回升是不夠的,要通過創新和市場細分擴大需求,通過占領產業鏈高端打進國際市場。行業“老大”們認識到,練好內功與跨國巨頭拼實力,而不僅僅是與中小企業搶市場,這才是出路。
據權威專家預測,光纖光纜行業低迷還將持續一段時間。2005年到2008年,光通信市場會保持8.8%的年均增長率,其中光傳輸設備將會實現8.6%的年均增長,光纖光纜8.8%的年均增長,光器件會實現9.5%的年均增長。能在這幾年練好內功,準備下一階段的沖刺,才是“勝算”。 (來源:賽迪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