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通信制造業從總體上看規模在壯大,但卻大而不強。如存在收入增長趨緩,利潤嚴重下滑等問題。在業績的表象之下,我們更應該擔憂產品供大于求,創新能力不足,核心競爭力不強等深層次問題
6月8日,信息產業部官方網站正式公布了21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名單,在通信制造業方陣中,華為更上一層樓,與上一屆相比,排名由第五位進入前三名之列,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由第十五位下降到第十八位,熊貓、中興依然分別保持第九位和第十一位。
從總體上看,通信制造業的規模在壯大。2007年1至4月,通信制造的銷售收入占電子信息制造業18.6%,五分天下有其一。作為百強之三、通信設備商之首,華為的銷售收入已達658.8億,比上一年的469.7億凈增近200億,增幅達40.3%,遠遠高于通信制造業以及信息產業平均增長水平。
然而,深入分析通信制造業的主要經濟指標,喜中有憂,其潛在隱患也不容樂觀。
其一、收入增長趨緩。今年1至4月,電子信息制造業累計收入11829.4億,比去年同期10110.5億增長17.0%,而通信設備比去年同期僅僅增長10.7%,低于全行業近7個百分點。前幾年,通信設備制造曾是全行業收入增長的領頭羊,現在跌到平均線以下,原因是大多數企業收入增長乏力,導致整個產業營收規模萎縮。
其二、利潤嚴重下滑。截至去年底,通信業的利潤同比下降37%,行業平均利潤率僅為4.7%;元器件利潤率同比下降53%,行業平均利潤率僅為2.75%。華為、中興憑借低價策略贏得了一部分國際市場,但同樣面臨利潤率不斷下滑的威脅。華為2006年銷售收入比2005年增長40%,但2006年凈利潤與2005年利潤基本持平。據華為人士透露,實際利潤情況很不理想,其中光網絡產品在收入中的比重達50%甚至60%以上,而包括3G在內的無線業務則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其三、“百強”強而不壯。 大唐電信集團是名副其實的虧損大戶,竟然也能進入電子百強排行榜,實在是不可思議。以“銷售收入”為最主要參考指標選拔“百強”,大唐電信收入是超過了21億,但虧損高達6.6億。銷售額越高,虧損額越大,增收不增利,“百強”強而不壯,這樣又有何意義?
不能說通信制造企業沒有遠慮,但是,產業深層此矛盾所帶來的近憂日益加劇。
一是產品供大于求。從信息產業部公布的《2007年1-4月規模以上制造業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來看,通信制造的產業結構深層矛盾已經凸顯。前四個月的手機產量增長36.5%,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增長23.2%,服務器增長81.5%,程控交換機下降了15.8%。
表面看,手機仍然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但是,我國目前生產的程控交換機、手機全部過剩。再往深層看,高端服務器、高端路由器、關鍵元器件、系統軟件等基本依賴進口。
二是創新能力不足。在“電子百強研發投入前5名企業”中,華為和中興名列第一、第二。華為2006年的研發投入為58.7億元,占收入比重為8.91%;中興2006年的研發投入為28.3億元,占收入比重為12.3%。另外,海爾和華潤微電子等非專業通信制造商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也都已超過6%,基本與國際高技術企業的投入水平持平。
國產通信設備雙雄的研發投入比超過6%,這是好事,但實際投入費用只是韓國三星的十分之一,與美國思科的200億美元相比,更是相差太遠。由于研發經費的不足,直接導致創新能力的不足,我國通信制造產業總體技術自給率不足20%,在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上至少落后國際先進水平5到10年。
三是核心競爭力不強。從整體上看,我國通信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難敵國際通信巨頭。目前,中外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國內市場國際化,本土企業邊緣化,外資企業實施“高端搶利潤,低端占市場”的策略使本土企業壓力倍增。
鑒于上述情況,我國通信制造業的主要矛盾,應該從消解虛高癥,解決深層矛盾入手,制定一個長遠的發展規劃。在宏觀上,政府既要遵守WTO的游戲規則,又要重點扶持本土企業特別是本土骨干企業;在微觀上,通信制造行業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增加核心競爭力。
中國電信市場全面放開之日,便是中外企業競爭加劇之始,國內制造業既要固守本土市場,更要拓展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