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預制棒年產量已突破1000萬芯公里大關,但近80%光棒依然靠進口。只有從根本上擺脫“買棒拉纖”,才能最終提高我國光纖光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核心”革命迫切
光纖預制棒因為占了光纖產業的70%利潤,所以一直被認為是光纖產業的核心競爭點。2007年,我國光纖產量再創新高,達3500萬芯公里,但3500萬芯公里背后卻只是約1000萬芯公里國內預制棒供給量,也就是說,70%以上預制棒我國仍需要進口,豐厚的利潤在被國外預制棒廠商拿走同時,我們自己也落了個光纖大國仍要“買棒拉纖”的尷尬。
分析“買棒拉纖”原因,烽火通信副總裁熊向峰表示,目前我國預制棒在生產效率、生產規模、成本控制、和制造工藝依舊和國際水平一定差距,因此尚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為了奪回國內預制棒市場份額,擴大預制棒產業規模已經十分迫切,但同時也有專家稱預制棒產品多樣化同樣不容忽視。長飛副總經理張穆在接受通信產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多數預制棒只能供應常規通信光纖,而對于能特種光纖預制棒,我國能提供的卻不多,這一是因為特種光纖預制棒制造工藝更高和資金投入更大,一方面是國外對我國的技術封鎖所致。
尤其隨著“光進銅退”的進一步開展、3G建設的逐步啟動,我國對特種光纖的需求進一步增大,而特種光纖又屬于光纖產業中的高利潤部分,開發特種光纖的預制棒又成了做強國家預制棒產業的重中之重。
規模擴大之爭
在擴大預制棒產業規模上,目前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對現有光棒企業在原來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提升,擴大生產;二是讓更多企業參與到光棒產業中來,壯大光棒企業規模。前者認為,技術改造與提升比預制棒新項目花錢少、見效快;后者堅持,企業需要建立自己完備的光纖產業鏈,以應對未來的激勵競爭。
一般來說,預制棒新項目能否成功取決于以下兩個條件,一是看項目主持方的光纖市場份額,如果產銷達不到300萬公里生產規模,企業的生產成本難以下降,將很難維持現有領域的競爭。二是新項目的如何通過市場壁壘,接受市場認可,預制棒投入產出時間周期較長,只是技術引進,沒有經驗積累,要和有豐富經驗的傳統預制棒廠商競爭也是一個問題。
新上項目成功與否可能需要時間的驗證,但獨立預制棒生產確是許多光纖大廠的愿望,畢竟只有掌握了光纖產業鏈的競爭源頭才能在市場中具有更多話語權。據悉,目前已經有幾家廠商在討論和建設預制棒生產線。
無論如何擴大產業規模,都應該理性對待,這是光纖光纜以前給我們留下教訓。對此,熊向峰表示,擴大產業規模,應該鼓勵企業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纖預制棒生產技術和工藝,并對企業進行相關開發進行支持,鼓勵企業進行聯合開發。
產業優化進行時
對于國內預制棒另一主要問題就是產品單一、缺少特種光纖拉絲產品,重點要還是得靠不斷提高預制棒制造工藝,和積累制造經驗來解決。
產業優化也有助于解決工藝優化和產品多樣化問題。工藝水平是長期發展必要基礎,產品多樣化能提高產業附加值,有利于引導產業走向良性競爭。目前,長飛公司同富通集團合作已為企業聯合帶動產業優化起了個好頭,兩家工藝融合形成了最佳的芯-包技術組合。
提高技術不僅是為了造更多特種產品,它還對提高預制棒良性競爭提供幫助。張穆解釋,發展預制棒有利于增強我們光纖光纜產業的綜合實力,但同時使得預制棒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是我國預制棒技術良莠不齊,技術偏低的廠商可能會通過壓低價格來進行市場競爭,這不利于預制棒產業良性發展。
擴大規模和提高技術已經成為解決我國光棒問題的關鍵方法,當然光棒的變強一切方法都需要國家的支持。熊向峰向記者表示,希望有關部門對目前已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光纖預制棒生產企業給予政策上的支持,促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棒技術和工藝的發展,從而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光纖光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