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電信市場陷入低潮而又復蘇緩慢的情況下,中國市場是公認的少數亮點之一。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通信網絡規模、最多的電話用戶、最多的移 動用戶;中國制造著全世界大約1/3的手機產品;數據業務也飛速成長;傳聞中的3G市場正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中國的通信企業——包括基礎網絡運營商、網絡設備制造商、終端制造商以及其它相 關廠商,既是該市場迅速發展的動力所在,也同時成為了其快速發展的受益方。他們數年來“風一般的發展速度”令國外同行們驚羨不已。而逐漸地,他們的身影也開始更多地展現在了國際市場的大舞臺上。
但是,當這些“后來者”們由國內轉向國外,面對著更為叵測難料的市場變化,面對著近乎苛刻的“國際準則”,他們,已經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了嗎?
從本期開始我們試圖從設備制造商、終端制造商、以及電信運營商三個側面來探討一下中國電信企業海外擴張的心路歷程……
侯為貴近來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中興通訊要加快成為一家國際化通信企業的步伐?!?BR> 這位已過花甲之年、被屬下員工親切地稱作“老頭”的總裁,精神矍鑠得勝過許多年輕人。在他的調教下,中興通訊2003年仍然保持著迅猛的發展勢頭,半年公報顯示:中興通訊2003年上半年的主營業務收入達58.68億元,凈利潤1.95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8%和45%。
在
通信設備制造行業,這樣的增幅與國內、外任何一個對手相比都甚是驕人。但老先生似乎更愿意向記者炫耀一下公司在海外市場的戰績:“今年上半年,中興通訊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100%。從1996年中興通訊開始打入國際市場至今,我們的產品已成功進入50多個國家和地區?!倍M馐袌龅臓I業額已占到全年應收的15%左右。
中興的同城伙伴、國內
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另外一個重量級選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間上較中興通訊還要早一年。
華為總裁任正非對海外市場重視程度之高,在業內幾乎盡人皆知,據說他對擴展海外業務往往親歷親為,此項業務也占據了他大部分的工作時間。當然,成績也足以令他欣慰。華為常務副總裁、國際業務部總裁徐文偉此前曾對記者介紹:自1995年至今,華為的產品已銷到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且,“除一些新開拓的市場處于虧損狀態外,整體上已實現了盈利?!毙煳膫フf:華為的海外業務目前正值快速成長期,預計今年海外市場銷售額將超過10億美元,而去年該數字為5.52億美元。
如果徐文偉的估算不出現重大偏差,這便意味著海外市場的營業收入將占到華為總體收入的1/3——這離華為三年內將該數字提升至35%~40%的目標也僅有一步之遙。
在這些漂亮的數字面前,中興、華為雖表示“與實力雄厚的跨國航母相比,自身還是弱小舢板船”,但實際上,他們欲稱雄國際市場的信心已寫在了臉上。
“本土電信設備商的實力好比國內的許多體育項目,在亞運會上實力不凡,但還不能稱雄奧運賽場。當然,比男足肯定強多了?!币幌虮砬閲烂C的侯為貴還不忘順便嘲笑一把中國足球。在他看來,這些企業如能繼續保持當前的發展勁頭,“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目標的實現也并非遙不可及。
品牌瓶頸
不過,許多人對這些公司的前景并不樂觀。
日前,有多家媒體的評論認為:華為、中興等本土廠商的海外業務,大多集中在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亞、巴西、羅馬尼亞這種發展中國家,卻無法真正撬開美、英、法、德等發達國家的市場大門——雖然目前也有某些產品被上述發達國家采用,但采購額往往只具象征意義——這些評論同時認為:華為、中興在海外市場高歌猛進的背后,無法建立強勢品牌則是一個不小的隱患。
對前一種觀點這些企業并不認同?!皬陌l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即“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策略,在當前已被證明十分有效。而侯為貴進一步強調:在全球電信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某些東南亞、非洲、東歐國家的電信市場發展異常迅速,速度甚至優于中國,所以這些市場萬萬不可輕視,并且絕對大有可為。
而任正非、侯為貴真正擔心的是“品牌”問題。
“在與國外對手的競爭中,我們的產品因為生產成本較低的優勢,從而在價格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力。這也是國內產品能夠迅速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原因?!敝信d通訊高級副總裁韋在勝對記者說:一臺具有同樣水準、同樣品質的路由器,中興的產品可以在價格上比國外對手便宜一半。
“雖然在質量上,我們的產品毫不遜色。但是,我們的產品在品牌上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表f在勝說,“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品牌的號召力顯然要高于價格的吸引力?!表f認為:就生產制造而言,追趕對手并不困難,但是在品牌經營上,國內企業顯然還有太多路要追。
實際上,品牌問題幾乎成了所有國內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遇到的最大難題——無論是家用電器還是鞋帽服裝——而它又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侯為貴認為,品牌的問題,并無太多捷徑可循:“只能慢慢積累,十年、二十年,在一筆一筆的業務中不斷建立起自己的信譽?!彼灾信d和西門子相比較:“中興通訊成立至今不足20年,而西門子已具有150年歷史。即使中興通訊發展的已非???,但是在品牌上的相對劣勢也可想而知?!?BR> 值得欣慰的是,經過多年不懈努力,華為和中興已進入了許多世界級電信運營商的設備采購“短名單”(SHORT LIST),這也意味著華為和中興的品牌已較當初有了很大提高。
就國內企業在海外市場普遍遇到的“品牌瓶頸問題”,經濟學家樊綱曾表示:品牌的塑造甚至并非一代人、兩代人便能完成?!安贿^,‘踏踏實實’的同時,也要抓住快速擴張的機會?!狈V說,“由于當前全球經濟整體環境不佳,許多國外知名企業都因難堪重負而破產,“有實力的國內企業應抓住此類機會,低成本購進,并利用其固有品牌進行市場擴張?!?
不過,樊綱同時強調:靠品牌附加值賺“大”錢當然是好事,國內企業千萬不可舍本逐末,要切記自身的比較優勢依然在生產制造?!叭绻壳耙晃兜卦谄放茽I銷上傾盡全力,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技術憂患
實際上,無論是華為、中興,還是大唐電信,對于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一刻都未敢放松。因為他們自知:不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在這個行業內絕對沒有競爭力。
所以,華為在自己的《公司基本法》當中明確規定:“公司保證按銷售額的10%撥付研發經費?!倍鴵f,華為在研發上的實際投入一直保持著12%的高比例,每年大約30億人民幣的投入已是中國公司可以承受的上限。而中興技術中心副主任范洪福此前也曾對記者表示:中興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與華為相比也毫不吝嗇。
除去在研發上投入大量資金外,這些企業還利用各種機會與跨國公司合作,以實現技術共享;此外,他們還廣泛加入相關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從而獲得在國際市場的主動性。
事實上,國內電信設備商在交換系統、接入系統、數據通信以及3G網絡設備等方面的產品,確已達到“國際水準”。這也保證了華為、中興的產品能夠成功打入國際市場;而大唐擁有多項自主產權的“TD-SCDMA”技術算是另外一個明證。
但是隨著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尤其是進入美國市場,指責其“侵權、抄襲”的聲音也日漸興起。年初“思科訴華為專利侵權”案算是此種論調的一次集體爆發;而高通不時對外拋出“大唐TD-SCDMA技術有侵犯高通部分專利”的說法,則像幽靈一樣纏繞在人們身邊。
“思科訴華為一事,是是非非可謂根系復雜?!眮碜陨虾5囊晃徊辉竿嘎缎彰碾娦欧治鰩煂τ浾哒f:在美國國內,一些基礎性專利的定義已擴展到計算方法及概念原理等,而這些東西往往是新技術和產品產生的基礎,因此,這使得在電子產業中,完全不依賴其他基礎性專利而進行創新,幾乎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而作為網絡設備行業領先者的思科,此舉雖有不可辯駁的保護知識產權的正當理由,但也不排除利用規則允許打擊對手的意味;而作為后來者的中國企業,若想重新書寫行業標準和技術規則必然還需要多年?!?BR> 不過,本月初思科突然宣布臨時中止對華為的起訴,雙方初步達成庭外和解。而作為條件,華為已在全球范圍內停止銷售涉及思科訴訟的產品,并將對未來的產品進行部分內容修改。
“實際上,許多人早已預料最終的結果將是庭外和解。因為思科起訴的目的更多是要對華為等給予‘警告’,而不是要求索賠?!痹摲治鰩熃榻B說:“思科不能坐視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利用價格優勢吞噬原本屬于自己的市場,尤其是自己的根據地--雖然華為此前在美國市場只是象征性地出售了幾十臺路由器?!?BR> 雖然思科與華為最終達成了庭外和解,但這場打了一半的官司已起到相當的威懾力——它讓眾多有志于國際市場的本土企業不禁心中一顫:“如果以華為每年近30億元的研發投入都無法沖破國外企業的專利壁壘,那么還有幾家中國高科技企業能夠爬升到整個產業鏈的高端?”
在該分析師看來,國內
通信設備企業之所以把銷售更多地放在發展中國家,“規避過多潛在的專利糾紛應該也是重要原因?!?
資金難題
實際上,沒有理由去指責這些本土設備廠商在技術研發上“缺乏遠見”!
“我們也希望能夠瞄準十年、二十年后的市場制定研發戰略。但是,我們的資金實力并不允許?!焙顬橘F說:“所以,我們只能瞄著3-5年后的市場進行技術預研,因為我們必須保證在技術研發上的每一筆投資都要盡快地從市場中收回?!?
如果比照一下各企業之間的年營業額以及期末現金,便可證明侯為貴此言非虛。
以本土企業中年銷售額最多的華為為例,其2000年至2002年的年營業額,基本徘徊在220億元人民幣,而起訴華為侵權的思科,年營業收入近年雖時有波動,但基本保持在200億美元以上;如果以公司手中持有的現金量相比,同樣是國內同行中“最富”的華為,其60億人民幣的擁有量,也只是國外跨國同行中“最窮”的北電網絡的五分之一。
大唐電信更是一個活生生的實例。大唐手中握著TD-SCDMA知識產權的利劍,卻因資金實力不足而被迫四處告急。大唐電信的一位副總裁甚至曾對記者表示:如今的大唐真是“抱著金罐子當乞丐”,讓人心酸。
于是,發債、上市,融資以解資金不足之急,成為國內電信設備商們發展中必須正視的又一重大問題。但″虛擬″的資本市場顯然不是這些制造企業的優勢所在:華為在股市面前踟躕不前,中興的海外上市之路異常艱辛,而大唐則時不時仍然需要向政府求援……
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便難以在技術研發上更進一步,沒有技術上的主導優勢又導致在市場活動中四面碰壁;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便難以在品牌經營上下更多工夫,沒有強勢的品牌又無法賺到更多高額的附加值。這簡直成了一個難以求解的悖論。
或許,
通信設備制造商如今面對的這些困惑,只是我們這個“制造大國”在努力轉向“創造大國”的過程中,所遇困惑的小小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