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TH經過幾年的發展,技術日漸成熟,其每戶接入價格也逐漸下降。但是現在一個500戶到1000戶的小區平均每戶接入價格在5000元左右,與xDSL幾百元的成本相比較還是過高。這一價格缺陷在目前寬帶內容對帶寬要求不高的今天對于FTTH來說無疑是致命性的,大大降低了最終用戶采用FTTH積極性。據不完全數據統計,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FTTH(含FTTX)的用戶數約15萬戶,與中國5189.9萬的寬帶接入用戶數相比微乎其微。與之相比較寬帶接入用戶中xDSL用戶高達3712.0萬戶,短期內FTTH難以撼動xDSL的霸主地位。
缺乏高帶寬業務驅動
對于光通信來說,各種新型接入技術紛紛涌現,并且日漸成熟,但業務需求則相對不足。以被譽為“寬帶接入最終解決方案”的FTTH為例,其實現技術EPON、GPON都已經完全成熟,但由于普通用戶上網需要的帶寬不高,使FTTH的商用目前只限于一些試點地區。
中興通訊有線產品市場總監許志成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現在固網運營商主推IPTV業務對帶寬要求比較高,但是現有的ADSL2+可以提供下行25Mbps以上的接入速率,在3公里左右可以達到4Mbps以上的接入速率,足以滿足。而光接入可以提供幾十兆、幾百兆甚至1.25G的接入速率,但目前確實缺少足夠的業務支撐。這需要運營商和設備廠家共同引導出更多的多媒體增值業務?!?/FONT>
中國電信集團總工程師韋樂平也表示了類似的觀點,他說目前77%的電話用戶銅纜長度在3公里以內,可以開放2M速率的業務;53%的用戶銅纜長度在2公里以內,可以直接開放4M的業務。并且,升級為ADSL2+后支持4M業務速率的固網用戶比例可以提高65%,如果不考慮串擾因素,現有銅纜接入網升級為ADSL2+后可以基本滿足多數用戶未來幾年寬帶業務的需求。
高寬帶業務需求無疑是FTTH發展最大的障礙,而這一現象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改變,FTTH發展速度不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對于運營商來說,沒有典型需要高帶寬業務的支撐,運營商就沒有升級接入網絡的動力。運營商如果在現階段提供光接入,投資很大,但是從最終用戶那里很難收回成本,投資收益比太低,運營商在贏利難以獲得保障的情況下,也不會主動地開展FTTH的大規模部署。
光線路價格降低難度大
FTTH除去缺乏“殺手級”應用支持之外,價格也是阻礙它迅速擴張的一大因素。光纖到戶亞太區委員會常任理事張穆表示:“只有當光纖到戶大量普及使用之后,它的成本價格才會下降?!彼f,如果接入中心機房的末端用戶越多,那么價格就會越便宜。目前中國一個典型的末端網(小區)的用戶數是500戶到2000戶不等,光纖最終接到每一戶的價格在5000元左右。隨著用戶的增加,光纖到戶最終價格有可能達到1600元左右。
實事求是地說,1600元的價格仍舊過高,除非到時有高寬帶業務的驅動,否則FTTH還是會難以和xDSL展開全面競爭。
業內專家分析,FTTH網絡成本主要體現在光線路成本和設備成本上。設備成本降低較為簡單,但光線路成本的降低則不容樂觀。目前盡管光纖的價格比較低,但由于光線路的施工工藝復雜,輔助器材成本高,造成總體線路成本較高。這需要進一步降低光纜、光分路器等器材的成本,優化線路設計,采用更高效的施工工藝來解決。在這方面,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器件與新的工藝,如新型室內用的高強度光纖、新型皮線光纜、平面光波導(PLC)光分路器、適合FTTH應用的終端盒和接頭盒、冷接工藝等。如果這些器件與工藝進一步成熟,配合合理的FTTH網絡規劃建設方法,FTTH網絡的建設成本才會有較大的下降空間。
DSL發展歷程值得借鑒
FTTH想要獲得大的發展,除去要解決那些客觀的限制因素之外,學習、借鑒其他技術發展的經驗也必須可少。
清華大學光纖到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卜天琪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DSL的發展模式對FTTH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DSL技術發展之快及生命周期之長完全出乎人們的預料。主要是因為市場需求強烈,沒有其他適用技術;設備互通性好,成本迅速下降;運營商推廣沒有政策約束,商業模式清晰。而這些,也正是目前中國FTTH發展過程中所不具備,需要通過努力去發掘、去創造的?!?/FONT>
而且xDSL和FTTH并不是絕對對立的技術,光接入的發展和xDSL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運營商在建設接入層網絡的時候,可以根據用戶的具體業務選擇靈活的建網方式。
現在電信運營商提出的“光進銅退”戰略,實際上就是將DSL網絡和用戶逐漸轉化為FTTH網絡和用戶的戰略。它的實施分為兩個步驟:FTTC/FTTB+xDSL和FTTH。其中依然離不開DSL對FTTH由遠到近,向最后100米的引入。
政府對光通信產業的支持也很重要,如果政府能從政策、資金方面給予FTTH支持,FTTH的價格弱勢可能會得以發生改變。從國外的發展情況來看,FTTH的大發展都是離不開政府支持的,現在發展最好的美國、日本、韓國等市場背后都有政府的優惠政策在推動。
來源:中國電子報 作者:楊慶廣